國內最大縱坡墩頂轉體橋“華麗轉身”
本站湖北武漢訊:9月11日凌晨,由中鐵十一局參投并承建的武漢市古田一路北段工程跨鐵路立交橋,在轉體牽引系統的驅動下,平穩逆時針旋轉81.7度,成功完成轉體施工,實現毫米級高精度對接,刷新國內多點斜拉扣掛輔助最大縱坡墩頂轉體新紀錄,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。
轉體前的古田一路北段工程跨鐵路立交橋(古建敖 供圖)
古田一路北段工程全長2786米,南起武漢市硚口區,向北至東西湖區,是漢口西部地區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要道。其中,跨鐵路立交橋為全線控制性工程,設計為鋼箱梁結構,轉體重量5250噸,全長200米,設計縱坡4.95%,是國內最大縱坡墩頂轉體橋梁,采用多點斜拉扣掛輔助墩頂轉體。為確保相鄰鐵路在項目施工期間正常運營,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,項目團隊先在平行于滬蓉、漢丹鐵路方向進行鋼箱梁拼裝施工,再利用鐵路運行“天窗點”進行轉體。
夜間轉體施工(古建敖 供圖)
該橋上跨8股運營鐵路線,包括滬蓉、漢丹等繁忙干線,日均通行列車超過200列。轉體梁端與鐵路接觸網供電桁桿最小間距僅1.193米,且施工區域鄰近高壓線路、自來水及燃氣管道等,安全風險高、施工難度大。在武漢鐵路局站房工程指揮部及各站段的通力配合下,項目建設者設置了紅外感應和聲光報警智能防護系統,構建了完整的鄰近既有線施工安全質量體系,為正式轉體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臨時鋼塔+多點斜拉扣掛輔助墩頂轉體工法(古建敖 供圖)
針對鋼箱梁單側懸臂100米轉體時梁端下撓變形大的難題,中鐵十一局項目團隊創新采用臨時鋼塔+多點斜拉扣掛輔助墩頂轉體工法,通過在墩頂設置2組28米高臨時鋼塔左右對稱扣掛斜拉索,將轉體時的梁端下撓嚴格控制在合理范圍。
橋梁轉體施工過程狀態監測系統(古建敖 供圖)
項目團隊堅持創新引領,融合BIM建模、北斗衛星定位無線傳感、AI識別等先進技術,先后攻克鋼箱梁吊裝、梁端下撓變形大等施工難題,形成了BIM智能監測與模擬多點斜拉扣掛輔助墩頂轉體等多項核心關鍵技術。
轉體后的古田一路北段工程跨鐵路立交橋(古建敖 供圖)
作為武漢市建設“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”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,古田一路北段項目建成后,將顯著優化城市北部路網結構,助力武漢市構建“鐵水公空”現代化多式聯運體系,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該項目預計2025年底主橋建成通車,屆時區域內22萬居民通行時間將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以內,有效打通城市交通“腸梗阻”,實現硚口區與東西湖區的快速聯通。(文/文倩雨 古建敖 審核/沈正華 徐云華)




